发布时间:2025-10-15 17:04:58    次浏览
众所周知,京津冀大局中,北京副中心通州举足轻重,也因此针对人口控制、规划建设、产业转移等,通州定位几次发生了重大变化,北京市乃至全国已经聚焦通州,都期待看到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的让人惊艳的新通州——对燕郊及北三县人民来说,目前,至少在房价和规划一张图方面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一变化,“房价上来了,交通一体化已经在提速,现在就差教育、医疗等一张图了,对了,或许还有一个通州和周边地区行政区划调整!”一燕郊市民兴奋地称,“我看了新闻,下半年,北京将探索统一编制本市与燕郊等区域的总体规划及土地、城乡等专项规划,还有专家建议通州应扩大为400万人口新城市,而现在通州才多少人?有通州户籍的不到90万,常住人口也就130来万……我想只有加入北三县人口,或许才能达到这个专家所设想的,但愿这个专家的声音政府会采纳,哈哈!”关于副中心人口问题,燕郊在线注意到,之前,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有个说法:通州副中心,我们最终规划的人口不能超过200万。我们将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严格做到职住平衡。为了控制人口,北京通州区政府还对外发布了《关于对本区户籍人口采取临时性限控措施的通知》,对本区户籍人口采取8项临时性限控措施,其中包括非住宅房屋一律不得落户、非直系亲属落户通州冻结办理等。“未来,这一政策政府不是没有调整的可能,”一专家称,“副中心的一个目标是缓解北京中心城区人口、交通、环境压力,而目前,副中心建设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布局,区位上,我以为通州未来或是京津冀中心,而作为区域中心,目前这样的人口规模显然是不够的,这从北京方面为推进协同发展,主动要求与毗邻的外埠县市区规划对接就可以看出某些端睨!” 关于副中心的人口问题,7月22日,“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在由财讯传媒集团、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等联合主办的新都市圈生态及未来城市峰会上表示,副中心建设对北京来说是一个机遇,应利用这个机会做根本性的城市改造工作。什么是根本性的改造?他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原来想做一百年的规划,但20年就达到了规划人口规模,这是一个教训,说明再用多大的力量也控制不了人口,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口即使有户口制度也还是照样扩张。他建议北京要做一个五六十年的人口推算,确定总体人口规模,其中包括通州的城市规模,通州的城市规模,以后可能不仅承接行政副中心功能,而且还拥有作为一个新的城市所需要的设施,要达到三四百万人的规模。 刘太格认为,超大城市的规模是控制不了的,最多只能尽量控制,因此要做好应对大规模人口的规划策略。以新加坡为例,1991年刘太格做城市总体规划时,人口420万,规划到2091年达到550万,没想到2015年新加坡人口就达到了554万。新加坡想做一百年的规划,但20年就达到了规划人口规模,这是一个教训,说明再用多大的力量也控制不了人口,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口即使有户口制度也还是照样扩张。远期规划规模不怕做得大,按步骤分阶段开发实施,即使到远期人口规模未完全实现,也不影响城市功能运作;但是规模做太小,不能适应人口的扩张,就会加剧城市病。针对副中心建设问题,刘太格表示,建设行政副中心对北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不要把副中心建设看做单一的问题,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些根本性的而非片面化的城市改造工作,考虑到更大更系统化的城市发展。同时, 他认为,通州的所有配套在规划的时候就应梳理好,卫星城可先在地铁沿线建,配套学校、医院、就业机会,将来慢慢扩大。北京中心城区好的医院、大学、中小学等可以在此设置分支机构,先在规划上预留用地,逐步引进,产业用地也需要事先规划安排,逐步提高吸引力和相对独立性,减少不必要的人口进入中心城区,也减缓潮汐交通。 刘太格访谈录 记者:通州副中心规划一直为各界所关注,您怎么看待这一规划和配套?刘太格:通州规划跳出了北京环形布局的圈子,是治理北京大城市病难得的机遇。因此,通州新城应不仅仅作为行政中心,才能充分利用这个规划理念带来的巨大机遇。而一切规划的决定是从人口开始的,不同的人口规模要有不同的技术处理,才能将城市做好。因此首先建议做50年以上中长期的人口规划,当然,人口预计的数量偏高要好过偏少。50年后如果北京及通州新城的人口增长未达到预计数量也不是坏事,但如果偏少,则基础设施和交通配套将无法满足未来人口的需要。并且,大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不能单靠控制,而要解决好超大城市的城市病,同时将中小城市做得更好,才能吸引更多人口流向中小城市。其次,现在的北京相当于一个体量4-5倍于常人的“胖子”,却依然沿用传统小城镇适宜的环路布局和尺度,交通和配套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应将其重新分成4-5个“身材健美”的人。即便没有通州新城,北京也有必要规划一些相对独立的“中大型”星座城市,缓解中心城区的就业和交通压力。每个这样的“中大型”星座城市中适宜200万-400万常驻人口,有商业、文化、体育、教育、研发等全部的综合配套,以及特殊医院和重点大学等,能够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多种需求,又与中心城区形成互补。如果星座城市未来人口的增长达不到预期数量,则可以推动新城镇化或城乡一体化,在其周边发展和建设70万-100万人口、功能基本齐全的中小型城市,有普通医院和技术学院等,以及15万-25万人口的卫星镇,具备服务和基础教育等功能。而城镇人口的规模决定了其功能上的差异性,因此,卫星镇可以到中小城市满足更多的需求,或逐级递增至中大城市,乃至大城市。 记者:现在北京作为首都,面临着外地来京的人口压力非常大,您有何规划建议?刘太格:这个关于本地外地的人口压力划分我觉得还是很片面的。比如说,一个大城市切成若干个中等卫星城市,每个中等城市都有自己的配套设施。那么到底外地人到哪里去满足自身的需要,就需要根据哪个区块城市的设施比较好来定。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外地人,北京本身2000多万人口,本地人的需求就不得了了。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把中心打散,学校、医院,甚至文化中心均衡设立。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有中心医院,每个片区都有它的医院,每个医院有它特殊的技术能力,换言之也是一个区域性的医疗中心。有很多人从俄罗斯甚至中东到新加坡治疗,因为我们的医疗技术很好。但病人并不一定都需要到中心医院,他可以根据区域医院的不同特色,进行选择。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先把大城市切成六七个健康的卫星城市,然后再把人口和功能部门往外划分,否则单纯迁人口和功能部门都是搞不好的。因为任何城市都需要人口支撑,而人口需要合理的基础配备,这样才可持续。所以我今天也强调,首先第一件事要敲定人口。不是说今天把大城市多出来的300万人口直接搬进新的微型城市,而是先将微型城市现有的人口和基础设施调整匹配,例如人口有三十万,你先给三十万做好基础配套服务,那么做得好的话,人口就可以增加到六十万了,那么再做配套,再迁移,逐步推进北京减负,同时也对新城市有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这样一个城市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大小不等的成员。每个卫星城市可容纳两三百万人口。而每一个卫星城市都需要进行配套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大学等等。那么在朝阳区的民众就不需要整天跑到海淀区去办公和学习了。因为他生活上的需要在他本身居住的区域就已经得到满足了。这样做首先可以解决交通问题,其次会把北京变成一个低碳的城市,最后将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总的来说,我认为解决内部的问题就是解决外来的问题。先对城市进行一个系统化的规划,而不是建立副中心。没有系统化的规划,我们并不能认为北京的副中心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小镇的规划建设应走什么样的路,如何平衡产业和居住的需求?刘太格:新镇是城市基本的砌砖,如果每个新镇做的好,城市就会很宜居。以新加坡的卫星镇规划为例,住宅用地的比例大约只占45%,其他用地用来开发服务、教育和就业等各种功能配套设施。如果新镇人口数量不够,还可将几个镇合并到一起,合并的办法是挑选其中一处地理环境好,或历史古迹保存较好的镇为中心,将其周边村镇综合起来,一些后建且没有特色的村镇则回归为农田。这样的村镇合并在成都市都江堰地区已见成效,由数十个成百上千人的村子集中成1万-2万人左右的镇,其配套、环境和就业机会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推荐公众号